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理学院


理学院



学院简介

理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力学三个系及工程制图与计算机图形学教研室。现有教职工163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47人,高级工程师6人。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5人。全院现有硕士生110多人,本科生近600人。理学院的办学史可追溯到1962年,素以基础扎实、治学严谨而著称。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数学、物理学、力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与土木学院共建二级现代结构理论博士点1个。

理学院近年来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承担了6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一批优秀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奖励,拥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各类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优秀教材奖2项,获省级及以上各类教学竞赛奖励奖励30余项。同时,学院积极还适应社会需要,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先后获准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余项,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达93%以上。目前学院办公和实验室建筑面积达17000余平方米,设备仪器总值2500余万元,拥有物理、力学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雄厚的师资力量,齐全先进的设施,科学的教育管理,使理学院能够培养出胜任数学、物理、力学等相关行业和领域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专业介绍

0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什么?我们的专业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当今发展最迅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主要学习和研究内容与电子技术相关,属于电子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工具,以电子科学和信息科学为基础,侧重工程与实际应用的宽口径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现代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能适应电子信息科学飞速发展,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能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及电子信息产业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与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理论和技术人才。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情况是什么样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60年的成长,形成了包含本科和学术型硕士的较为系统、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陕西省综合类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重要的科研及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发展大事记

1956年

设置物理教研室、物理实验教研室

1977年

开办物理学本科专业,招收本科学生,

为高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师资力量

2000年

成立物理系,

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2007年

获得“光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

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6年

通过教育部第四轮本科教育评估


3.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熟悉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在半导体器件、电子设备和系统、软件工程、光电子技术、光信息处理等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及应用技术工作,以及企事业单位带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在校学习期间具体的课程如何设置?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包括: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数据库、数据结构、电磁场与电磁波、量子力学、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激光原理、光电子学、光纤通信原理、物理电子学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进程安排如下:

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电子电路基本理论,信号分析与信号处理理论,电磁场理论、物理电子技术和光电信息处理技术;具备良好的专业实验技能;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与技术;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借工具书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了解和掌握其内容与思想。并具备以下要求:

 (1) 素质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社会责任感;具有遵纪守法的意识,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美德;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奉献精神。

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沟通修养。

专业素质:具有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技术应用意识和工程技术素养。

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 能力要求

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初步具备电子与光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与光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与光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3) 知识要求

专业知识:具有在电子与光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与光电信息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电子与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工具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人文社科知识:具备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6.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如何?


现有教师和教辅人员4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19人,实验工程师2人。博士导师3人,硕士导师13人,有留学经历的教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西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3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青年教师标兵”3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校级“优秀主讲教师”3人。

面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的原则,紧密联系陕西经济及优势产业,在学科布局上兼具理工结合特点,形成了在量子信息、光电子信息处理、原子与分子物理3个特色培养方向,开展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凝聚态物理作为研究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粒子间相互作用、运动规律及其性质与应用的科学,学科研究包括量子信息、纳米材料等方向,特别在多体纠缠态的远程克隆方案、石墨烯系统的规范势可分解理论、纳米材料中多种调控技术应用等取得了成果。近5年获得国家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23篇。

光学作为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规律及其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学科,我们学科的研究包括光信息处理、固体激光技术、薄膜光学、新型光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等方向,特别在全固态激光器技术研究方面,完成全固态红、绿、蓝激光器、266nm紫外皮秒激光器、蓝光Nd:YAG皮秒激光器等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8篇。

原子与分子物理作为研究原子分子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阐明物理学基本定律,提供各种原子分子科学数据的学科,我们学科研究包括原子分子的能级结构、激发态结构、高离化原子的自电离及光电离、激发动力学及光谱学等方向,特别在光电离截面上共振峰的标识、Rydberg系列能级寿命的半经验计算方法等取得了成果。近5年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7篇论文进入了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 ” 原子光谱数据库。


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众多,就业面较广并且平均工资较高,每年都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近三年毕业生的去向分布图如下:

8.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经验与特色是什么?有何教学成就?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科发展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形成课程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认同感。办学过程中不断围绕专业重点方向,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注重教学团队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发挥科研优势,以科研促进教学。2005年获得了“陕西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大学物理》课程获得了“陕西省精品课程”、2008年物理教学团队获得了“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2018年出版了《大学物理实验》教材。现有实验用房3300多平方米,其中物理实验中心实验面积2700平方米,总资产约700万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实验面积360平方米,仪器设备275万元。通过中央与陕西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建设了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包括了光电信息处理实验室、光电子器件实验室、薄膜材料实验室以及新型光功能材料实验室,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与发展为主的研究平台,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以及科研训练。



9.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水平如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目前形成了量子信息、光电子及信息处理、激光物理与技术、原子结构与碰撞、新型功能材料与应用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依托省级物理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科研平台,拥有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光束质量分析仪、数字示波器、激光多功能光电测试系统实验仪、联合傅里叶变换相关图像识别系统、角度复用的光学信息存储、CCD光电测量及技术试验系统、光纤信息与光通信实验系统、光谱仪等仪器,支撑了学科科研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学校建立了大型仪器管理系统资源共享的制度,服务于全校的教学科研。校图书馆购买中文数据库27个,外文数据库22个,电子期刊2万多种,图书资料总量达300余万册。订购中外文电子图书、学位论文等数据库33个,自建馆藏特色数据库6个。支撑条件可充分满足学科培养的教学、科研需求。


10. 在西建大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


要问起在西建大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且听学长学姐怎么说:


宋  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级本科生、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大学四年每天漫步在草堂校区,我们是青涩的建大学子;如今走出校门,江湖再见,我们身上依然镌刻着建大的印记。想起在建大电科专业读书的日子,四年来的点点滴滴不禁涌上心头:读不尽图书馆里的各类书籍,赏不遍秦岭里的山川秀色,看不完南山紫阁的花开花落,忘不了节假日学校发放的一张张餐票,绕不出学府城迷宫一样的地图…离开建大两年了,想念学校的老师,感念大学里的际遇。四年里,“百团大战”的社团纳新火爆场面还印记在我的脑海中,通宵达旦备战竞赛的头脑风暴讨论场景让我依旧怀念,兢兢业业认真辅导我们四年的专业课老师让我难以忘怀,感谢和我共同奋斗的电科1301的全体同学,一起学习时毫无保留的知识分享,一起参加文体活动时留下的欢乐,一起经历欢笑的笑脸,一起经受挫折时流下的泪水,考研、就业一个不掉队的班级精神。我庆幸,有此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张  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级本科生、现就职于苏州牧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师)

一转眼,离开建大已快两年,但还是非常怀念在建大的日子。以前高中时,老师们经常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但真到了大学后才发现,有抱负的人,并不轻松。刚入学时,新环境让我经常会感到迷茫,所幸的是,有学长和辅导员引导我如何融入新环境,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一步步实现。大一时,发现自己对电脑知识方面非常感兴趣,就加入了相关的社团,一年间,我在社团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自己的社交能力也成长了许多,结识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与此同时,学院中经常组织的新老生交流会,让我可以早早地借鉴学长学姐们的经验,提前做好大学学习计划和毕业前的职业规划。在大三时,学院组织的实习,让我得以把过去三年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使用在实际经验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这也让我在校园招聘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那么大学生涯则是转折后新路程的起点,如果说高考成功是人生起航的标志,那么选择建大这艘巨轮,会是我们一生中最明智的决定。

02

  工程力学

1. 工程力学到底是什么?我们的专业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工程力学,顾名思义,就是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它涉及众多的力学学科分支与广泛的工程技术领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密切的技术基础学科,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

由于该专业属于基础性学科,因此,它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宽泛,如航空航天、土建、机械、材料等,因此不同高校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学科,学习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我校是以土木建筑类相关专业见长的高校,因此我校的工程力学专业学习研究的对象侧重于土木建筑领域,当然,有些同学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就业或考研时进入航空航天、材料等其它领域。

国内各学校对此专业的定位有所区别,会根据学校的优势而定位,比方说:河海大学偏向水利方向,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偏向建筑方面,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偏向机械方面,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倾向航空航天方面,中国计量大学偏向计量方面。


2. 我校工程力学专业发展情况是什么样的?


我校力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早在我校办学(1956年)之初,陈叔陶、钟鹏、梅占馨、黄义等老一辈力学工作者便投身到该学科的建设中,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发展大事记

1958年-1960年

招收三届“应用力学”专业本科生

1977年

招收一届力学师资班

1981年

工程力学二级学科获准全国首批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1年

工程力学本科专业获批,并于当年招生

2004年

依托我校学科优势,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与土木学院共同自主设置现代结构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5年

取得固体力学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年

获批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使本学科形成和具备了较完备的力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力

2013年

力学实验室荣获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2018年

本学科杰出校友,南非科学院院士孙博华教授全职回母校任教;以孙博华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力学技术研究院成立


(孙博华院士聘任暨力学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


3. 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结构分析理论和方法,了解土木、机械等相近专业的基本知识及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具有较强的分析、演算、设计、工程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软件研发能力,能在力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4. 工程力学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在校学习期间具体的课程如何设置?


课程安排


5. 工程力学专业的同学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工程力学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研究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材料、水利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设计、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具有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学生需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质,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且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以及进行工程设计、施工、营运、管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该专业主要学习力学、数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必要的工程技能训练,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该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知识;

3.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6. 工程力学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如何?


现有专业教师27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6人、副教授9人,3人有国外学习经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63.0%,平均年龄42岁。教师中包括陕西省特支计划拔尖人才、陕西省科技新星获奖者。现有主要研究方向:

①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该方向继承和创新本学科传统优势,在板壳理论、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凝练而成,具有稳定的学科梯队,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学科平台,相继培养了包括南非科学院院士孙博华在内的一大批力学高层次人次。

②古建筑结构加固与保护。该方向依托我校土木、建筑学科优势和区位特色,针对西部地区古建筑遗址的加固和保护问题,与土木、建筑等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的学科方向。近年来,先后承担了新疆高昌故城、台藏塔等国家重点文物的加固与保护工程,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赢得了社会赞誉。

③建筑结构分析。该方向依托我校力学学科梅占馨等老一批力学科研工作者在有限元等方面的积淀,面向工程实际,针对新型结构体系的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在结构非线性数值分析、结构有限元、无限元、随机有限元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④微纳米与多尺度力学。该方向是我校结合学科发展趋势,顺应力学学科发展潮流,培育的新型学科方向,并从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自我培养青年骨干、招收研究生等方面积极规划和打造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学科梯队,为我校力学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7. 工程力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


工程力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众多,就业面较广,每年在西安建大都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工程力学本科毕业生可到土木水利、机械控制、微电子技术、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由于具备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可到有关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如生命科学、新型材料等),还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由于具有较好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力学专业的毕业生考研更是得到各类专业老师的青睐。2018届毕业生的去向分布图如下:



8. 工程力学专业办学经验与特色是什么?有何教学成就?


我校工程力学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科发展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形成课程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认同感。办学过程中不断围绕专业重点方向,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注重教学团队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发挥科研优势,以科研促进教学。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周培源杯大学生力学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2人次,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5人次。获陕西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人次,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共4人次,出版教材4部,获省级优秀教材1部。力学实验中心获准建设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此外,本学科83级硕士生孙博华于2010年荣膺南非科学院院士,并入选为南非皇家学会会员。孙博华院士是登上南非科学界最高殿堂的华人科学家,曾于2010年被评选为海外华人十大新闻人物,并于2018全职回母校任职。


(刘俊卿教授主编的教材《理论力学》)


9. 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水平如何?


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西安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社会服务方面,本学科结合我校学科优势和区域特色,积极服务社会发展,先后负责和参与新疆地区高昌故城、台藏塔、河南开封玉皇阁等一批国家重点文物的加固和保护工作,受到国家文物局、当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央电视台对河南玉皇阁成功顶升进行了专题报道,清华大学专门为相关项目寻求技术合作。


(本专业负责加固保护的新疆高昌古城)


(本专业负责加固保护的开封玉皇阁)


10. 我校工程力学专业有哪些知名校友?


在陈叔陶、钟鹏、梅占馨、黄义等老一辈的精心培育下,我校力学学科先后培养了孙博华等一大批力学高级专业人才,在土木建筑、航空航天、高等教育领域逐渐成长为中间力量,先后参与鸟巢建设、神舟飞船研制、国产大飞机等国家重大项目,在国家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著名力学教育家陈叔陶教授)


11.在西建大读工程力学专业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


要问起在西建大读工程力学专业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且听学长学姐怎么说:


朱书月(理学院2013级工程力学01班学生,现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航空工程专业)

四年的大学生涯无疑是人生旅程重要阶段之一,于我而言,它是上帝馈赠的一生一次的礼物。草堂的水养育了我四年,草堂的山是永远伫立在我脑海的记忆。阴雨过后,太阳升起之前,秦岭屹立于云雾之中,山欲静而云不止,是大自然最纯粹的动静之美。就是在这一动一静的陪伴下,我在西建大学习工程力学专业。大二的《理论力学》的静力学、动力学带我开始进入力学的世界,随着力学知识一点点的积累深入,我越发觉得,工程力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就像从草堂望向的南山,安静而伟岸,蕴含着强大的秘密与力量。专业老师说,工程力学它质朴,深沉,是所有工程实际的理论基础,看似高深却又无处不在,是祖先在日积月累中总结发现的真谛,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密码,古老却永恒。我怀揣着一份专业自信心带着满满热情,最终四年工程力学专业的学习收获颇丰。每一次的力学本构推导,每一次的模型仿真分析,每一张施工图纸,每一份实践报告,都带给我强烈的专业成就感。大三的参观实习,带我们从传统古老的宫廷建筑与现代的城市建筑之中发现力学的力量与美;大四的课程设计,又让我在实际施工与设计之中,体会到了力学知识的实用与必要。最后的毕业设计,是我第一次运用自己所学的力学知识理论的探讨普遍的力学现象,这个以理学知识为本,工学应用为纲的学科,从最基础的本构关系出发,用解析法探讨万事万物的自身规律,用数值法指导实际工程的运转生活,令我深深折服。而现在,我依然在每一天科研中,用着大学以来一点一滴学到的力学知识。力学专业与草堂美景也在年复一年之中引导着我要成为一个严谨认真、纯粹宁静的人。


赵鲁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工程力学2012级本科,2016级力学研究生)

力学最早源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实践,在17世纪后,经牛顿、欧拉、伯努利、达朗贝尔和拉格朗日等人的发展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而即便在20世纪以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表明经典力学有其局限性,但在工程应用中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生活中的房屋桥梁的建设,到航空航天的发展,无处不见力学发挥的作用。力,是初中物理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高中物理的第一堂课,在大学,几乎所有的工科专业都有力学课程作为必修课。如果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那么力学就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石。大一的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延续了高中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又为之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快节奏的课程进展使我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大二开始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理论力学将高中时期所学习的由实践与经验得来的基本公理和规律通过数学方法形成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通过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系统地学习了梁、杆、桁架以及板壳的简单力学行为。在大三与大四上半学期,一方面学习土木工程方向的课程使得我们知道了力学如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流体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进一步地描述了更为复杂而又一般的力学行为,同时近几十年来,计算机的蓬勃发展为一些复杂的力学问题的求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学院也为我们开设了matlab、有限单元法和计算力学这些贴合学科发展潮流的课程,这极大得方便我的研究生学习。丰富的实习活动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在实践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领悟。在大四的毕业设计的选题、公式推导、编程计算、论文撰写过程中,指导老师渊博的学识和不厌其烦的指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自己分析问题,结合所学只是解决问题的 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为之后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研究,特别是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吻合使理论可以进一步指导应用,使我更加领略到了力学的魅力,也让我对力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之后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动力,使我对今后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规划。


饶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工程力学专业2012级本科生,2016级力学研究生)

圭峰山下,草堂寺旁,我怀着对大学的憧憬与日益坚定的工程师梦走进了建大,步入了人生新的阶段。由于父亲从事土建行业,从小我就对土木工程专业充满着向往与憧憬。高考成绩出来后,我毅然填报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然而由于分数不够而调剂到工程力学专业,为此,在大学刚开始我是多么的沮丧。直到后来逐步认识到原来工程力学主要是系统地学习结构的基本力学原理,主要包括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等,每一次的严谨的推理过程使得我养成了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大局观念,不仅仅如此,我们专业还开设了相关土木方向的课程,如钢结构、混凝土原理等,有了较为扎实的力学基础,学习这些课程就相对较为容易,相反,土木专业对于力学课程的学习相对来说就浅尝而止。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将这座大厦的基础打牢,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所以,在之后的日子中,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不断地进步,最后获得了非常骄傲的成绩。如今我参加了很多力学相关的项目,不仅仅局限于土木工程,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力学专业,我的职业生涯也许就局限在土木工程行业了。人生有很多种选择,感谢工程力学给我带来的一切,感谢,感恩。

03

  数学与应用数学

1. 数学与应用数学到底是什么?该专业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训练并具有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在科技、教育、信息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工作、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济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属于基础专业。无论是进行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还是从事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化工制药、通讯工程、建筑设计等,都离不开相关的数学知识。可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从事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普及,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数学知识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发展情况是什么样的?


在专业建设方面,2004年开始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至今,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要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之成为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并利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受到一定科学研究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教育、科技、金融及工程技术等部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金融行业、技术开发、项目策划及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金融数学、控制论和统计学等学科的硕士学位。专业定位为理科专业定位于:强化基础、 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突出特色。强化基础是指强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数学基础决不能削弱,这既是本专业学生区别于计算机、金融工程等专业的主要特征; 重视实践是指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紧密联系金融行业与编程的实际情况,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特色是指在专业方向与课程开设上力戒“面面俱到”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加强数据处理与数字仿真、虚拟现实及编程实务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抓住1 个方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本专业谋生存求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 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之成为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并利用计算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受到一定科学研究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在传授学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专业的特色培养,努力在数字仿真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能够在工程、生产、计算机应用等领域从事数字仿真和数据处理等工作的,适合当代信息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4.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在校学习期间具体的课程如何设置?


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大学物理、概率论、数学建模、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离散数学、数值分析、运筹学、控制论基础、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抽象代数、C 语言程序设计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具体教学进程安排如下:


指导性教学进程安排



5.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同学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本专业学生通过4年学习,毕业时须具备下述综合能力和素质:

(1)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身心健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与美学修养;

(3)具备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4)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进行数学教学的能力;

(5)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当代数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6)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7)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和数学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

(8)掌握数字仿真、虚拟现实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能够制作简单的虚拟仿真软件或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

(9)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就本专业领域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1)能够就本专业领域问题与同行及数学应用领域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论文、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提问;

(12)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很强的分析问题能力,具有适应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6.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如何?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数学学科师资构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数学学科现有教师6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4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5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获得者54人,有海外留学经历者9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9人,博士生导师1人。现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得教育部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2人获陕西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5人获陕西省青年教师讲课示范奖。现有数学一级硕士点1个,开办一个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数学系每年均会派出优秀青年教师前往国外名牌大学与“一流大学”进行交流访问。


2、数学学科在科研与研究生教育方面所获成果:

近五年来,在科研方面出版的专著有《向量值小波理论》、《非标准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网络抗毁性》等。近年来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等刊物上以及国外SCI检索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90余篇。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2000年获准“应用数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2年招收第一届“应用数学”硕士学位研究生,2003年获准“计算数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并于2010年获准“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招生资格。该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19人,博士生导师1人。截至2018年已经进行17届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共招收316名学生,每年招生名额15-26人。本学科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其中杨丹丹,王彦惠同学相继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另有研究生去国内一流大学继续读博深造,而直接就业的学生也大多能在高等院校、金融系统、软件工程,IBM公司等单位获得满意的就业机会。


3、学科方向设置及各方向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情况:

数学学科含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五个二级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博士为中坚力量,治学严谨,创新意识和攻坚能力强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数学学科已经形成了五个比较稳定的、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半群代数理论(从属基础数学)、小波分析与数值计算(从属计算数学)、概率统计与数据分析、组合优化与图论(从属运筹学与控制论)和模糊决策与金融优化。

(1)半群代数理论:该方向以知名半群专家任学明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研究半群代数理论,包括正则半群及广义正则半群的代数结构、同余理论等。团队骨干成员有:宫春梅副教授、王艳副教授、李顺波副教授,马思遥副教授,孙燕副教授,袁莹博士等。半群代数理论在数学内部(组合数学,图论,符号动力学等)和外部(理论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物信息学等)诸多学科的推动下,经过七十余年的系统研究,现已成为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半群代数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在全国具有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方向,是我系重点支持和培育的一个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9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研究生3名。

(2)小波分析与数值计算:该方向以陈清江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对称小波框架的构造算法和半正交小波框架的特征刻画等。学术骨干有:朱立平副教授、杨春晓副教授、曲小钢教授,吉飞宇副教授,栗雪娟博士等。本学科方向包括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与有限元解法、小波分析与图像处理、小波分析与数值计算、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求解理论和发展方程理论等子方向。近五年来,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1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这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陈清江教授于2016年,2017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这是我系近年来迅速成长的一个研究方向,具有极大的培养潜力。

(3)概率统计与数据分析:该方向以王玉英教授、史加荣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概率统计、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等,其方向特色在于与我校强势学科土木建筑方向的融合,为其发展提供数学理论和算法实现的支持。学术骨干成员有:史加荣教授、李体政副教授、赵彦晖教授、苏变萍教授、王建国副教授、殷清燕博士等。本方向研究聚焦在大数据分析在处理建筑节能与气候数据的研究、低秩张量恢复及其在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分布参数空间数据处理与数据挖掘等方面。近年来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目前该方向研究者与我校长江学者杨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合作,从事建筑气候与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

(4)运筹学与控制论:该方向以魏宗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图论、组合优化问题算法与复杂性分析和网络抗毁性等。学术骨干成员有:陈东立教授、庞永锋教授、白燕副教授、岳红云博士、郑秀云博士和马春晖博士等。本方向近五年来,在网络抗毁性和可靠性参数优化及其算法设计、风系统变静压综合控制与分析、自适应控制和非光滑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

(5)模糊决策与金融优化:该方向以杨威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其应用,主要研究与金融优化有关的决策问题。团骨干成员有:苏变萍教授、曹艳萍副教授,栗雪娟博士、田清博士,张晓燕博士,郑秀云博士等。本方向近五年来,在模糊信息建模、模糊决策算法、模糊信息在金融优化和工程优化中的应用和模糊自适应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这个研究方向也是数学系重点培养的一个研究方向。


7.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大众化的眼光看来,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无非是当老师或搞科研,似乎太古板且就业道路狭窄。然而,这些都是偏见,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早已是IT界、金融界、教育界的“香饽饽”,每年都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2018届毕业生的去向分布图如下:



8. 西建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办学经验与特色是什么?有何教学成就?


西建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科发展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形成课程链,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认同感。办学过程中不断围绕专业重点方向,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注重教学团队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发挥科研优势,以科研促进教学。2005年7月《高等数学》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计算方法》等课程分别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近五年来,有五位老师在陕西省高校青年数学教师示范交流比赛中获一等奖。有两位老师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一位老师获得特等奖。获得全国微课西北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在教材建设上,近几年出版了多部研究生教材和本科生教材,如《数理统计》、《优化与决策》、《应用泛函分析基础》、《工科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


9. 西建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水平如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数学学科含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五个二级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博士为中坚力量,治学严谨,创新意识和攻坚能力强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数学学科已经形成了五个比较稳定的、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半群代数理论(从属基础数学)、小波分析与数值计算(从属计算数学)、概率统计与数据分析、组合优化与图论(从属运筹学与控制论)和模糊决策与金融优化。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奖2项,陕西省青年优秀论文奖2项,陕西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1项,校科技进步奖3项,主持和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余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教育厅专项30余项,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2项(西建大共7项),科研经费达280余万元。

此外,数学系老师结合自身学科优势负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所有关于数学建模竞赛的工作,包括本科生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以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且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包括本科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0余项,研究生以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也均取得一等奖、二等奖几十余项。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俨然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得2018年陕西赛区优秀组织工作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得

201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二等奖6项)


10.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有哪些知名校友?


本专业成立以来,培养出了以任学明、陆全、杨丹丹、王艳慧等为代表的一大优秀毕业生,在国家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任学明,教授,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于1982年 2月本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数学专业,1998年晋升教授。曾担任陕西省数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至今,连续3届被学校聘为特聘教授。自1987年以来,一直从事半群代数理论、半群在信息科学方面的应用、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等研究。在半群代数理论及应用的多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深入地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08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07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主持完成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完成香港政府科学基金项目共3项。先后在

美国《Journal of Algebra》

《CommunicationsinAlgebra》

德国《SemigroupForum》

《中国科学》(5篇)、《科学通报》等国内外高水平的重要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68篇(SCI收录24篇)。研究论文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引用,又被国际著名代数学家M.Petrich在其专著中引用。研究成果曾获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等奖项。曾获陕西省首届青年数学工作者优秀论文一等奖(1991),西北大学刘亦珩数学奖励基金二等奖等。近些年,曾12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报告论文。先后9次赴香港和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作为会议执行主席,2007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功地举办了由国际数学联盟主办的第二届国际代数学家与组合数学家大会。


陆 全,教授,于1982年 2月本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数学专业,曾任陕西省大学数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指委基础数学分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课题有特殊矩阵的快速与并行算法及其应用研究、空间计算数学等。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教材,教辅书如《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学习与考研辅导》20余部,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近40篇,参加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讲8门课程,如专业及工科研究生课程“矩阵理论”、本科生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在科学出版社、西工大出版社等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教材及教辅书20余部,如《高等数学》、《矩阵论简明教程》、《Toeplitz矩阵类的快速算法》、《高等数学常见题型解析及模拟题》、《经济类高等数学课程学习与考研辅导》等。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航空部科技进步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国防科工委首届“国防科技工业图书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各1项。


杨丹丹,于2014年7月获得英国约克大学博士学位。于2007年 7月本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数学专业,现任职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础数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以长文发表于国际数学顶级期刊Advances in Mathematics, Journal of Algebra等。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第十二届陕西青年科技奖,陕西省数学会青年教师优秀论文一等奖,宝钢教育奖;2017年入选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王艳慧,于2012年5月获英国约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山东科技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1项,山东科技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国际联合基金项目 1项。在

《Journal of Algebra》

《Semigroup Forum》

《Science in China》

《Periodica MathematicaHungarica》《中国科学》等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


丁小丽,于2013年6月获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西安工程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教育厅基础计划研究项目1项,省科技厅计划研究项目1项,校基金1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10篇被SCI检索。获陕西省讲课比赛一等奖1项。 2015年获得西安工程大学青年骨干支持计划。2016年获陕西省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殷清燕,于2014年6月获西安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及数学天元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校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校人才基金各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检索4篇,EI 检索1篇。


焦红英,空军工程大学讲师。获全军创新讲课比赛一等奖1项,被空军工程大学评为教研新星,获全国首届数学微课设计比赛二等奖1项。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主持校教改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


赵 浪,于2012年获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入职中国交通银行榆林分行,作为公司业务项目经理,先后负责公司信贷,办理数十家大型企业的放贷放款工作,作为国际业务指标牵头人,目前借调在交通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负责债券业务的评审工作,荣获交通银行投行业务”海东青计划"最佳责任奖,以及交通银行陕西省分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王金水,入职银丰新融公司,作为1104大集中报表项目组成员,负责数据分析、开发;2015年初成为利率报备的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整个流程;2015年8月转为综合报表项目组,负责程序优化、业务分析、数据开发等。


11. 在西建大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


要问起在西建大读应数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且听学长学姐怎么说:


罗笑玲(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2013级本科生,现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石,无论你未来从事哪个行业,只要你不是庸庸碌碌没有灵魂的工作机器,那么你在攀登这个行业高峰的途中,一定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数学对于你探索社会的作用。如果说数学是一口井,我想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口井水是甜的,但是绝大多数人只会选择捧一捧就走,因为这口井神秘、幽深,使人望而却步。这些捧走一捧的人,一生都认为数学只是加减乘除,方程函数。而稍微贪心一点的人呢?他们带走了一桶,这一桶里有几何代数,微分积分,级数矩阵,但他们大多数又在带回去之后觉得没什么用而舍弃了它,于是他们也成为第一种人。但是数学作为科学的基石,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对待。懵懂的高中毕业生也许无法下定决心虔诚地追随她,但是当你接触她,你会发现她虽然神秘,但却并不高冷。我在建大上第一门数学课前,老师投了一颗小石子在这口井的水面上,泛起了一圈小涟漪——他要求我们证明根号二是无理数。什么?根号二是无理数还需要证明?这怎么证明?其实这个问题的证明需要你首先回顾一下无理数的定义:不能写作任何两个整数的比的数。提示就到这里,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一丝的兴趣,欢迎你加入建大应数小家庭。想要维持对一门学科长久的兴趣,离不开良师益友,很庆幸在建大的四年,我接触到了纯粹热爱数学、潜心传道授业的老师,接触到了志同道合、亲切友善的同学,他们给了我富有意义的四年。但加入建大应数专业,并不意味着你的未来只有图形、符号与数字,在这里,你在见识到纯粹数学之美的同时,也能看到数学向其他学科的探出的枝叶。未来的你可能是金融行业的精英,也可能是IT行业的骨干,建大应数专业绝不是只教你怎么分析数学理论,还教给你怎么用数学画出职业蓝图。这里给你未来的选择,不止一种。


李倩(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2015级本科生,推免至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


高中一位老师经常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学应用数学有前途也有钱途”,受他影响报了应用数学专业。当我真正接触这门学科时我才知道它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它以数学为基础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从大一开始就接触专业课,满黑板的公式、推导乍一看头疼,细看才发现数学的工整与美丽。有的专业课真的很难,传说“实变函数学十遍,泛函分析心泛寒”一点也不假,虽说没有十遍,但至少有四五遍,当我终于理解了那些定理公式时好像整个人都升华了。除了纯数学的课程还有许多与编程相关的专业课,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每学期的课程设计,大学里我用C++做了俄罗斯方块小游戏,用OpenGL做一个太空漫游场景、用VRML做虚拟的建大校园,每一样成果都让我回味无穷。大四的上半学期,学校安排了去软件公司的实习活动,三人团队十天做一个APP软件。那次我们团队做了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慕课类APP,实现了点击播放课程,评论、收藏、点赞等功能,十天的焦头烂额,换来最终的满意答卷。作为数学系的学生我在大学也地接触了数学建模的课程和竞赛,这也是一项3人团队竞赛,3天的头脑风暴,跨学科的知识碰撞,建模、编程、写作,3人各司其职又不乏互帮互助,为同一份答卷拼尽全力。

建大四年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同学,很多尽心的老师,比如鲁萍老师,她教会我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人生哲理,她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让我找到了自学的乐趣。再比如我的建模指导老师:栗雪娟老师,她在建模竞赛的夜晚陪我们通宵,一字一句的修改我们的论文,拿奖后与我们共同庆祝。在建大的这几百个日日夜夜因为有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有了这么多美好的经历,才体会到了不辜负、不后悔的时光。


高鹏(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2016级本科生)


在大学数学专业的学习中,老师向我们传授了不同思路角度解决问题,教会我们举一反三,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点拨启发式的教学激发着同学们学习的兴致,使我们受益匪浅。 刚上大学时,数学分析证明的复杂我一度接受不了其中的思想,在努力与同学讨论,积极询问老师后才有了些头绪,老师耐心的解答与课后的答疑对我的帮助无非是巨大的,因此我非常感激我的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后来我们学习的专业课如常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都用到了泛函分析,才愈发感到它的重要性。在每一门专业课老师的点拨下,我总能发现不同课程新的亮点与共通之处,加深加固了我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一题多解的解题过程,启发了我的解题思路,更是帮助我把许多知识点串联起来,增强了记忆。慢慢地,我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对学习也有了信心,信心又激励着我不断探索,我发现学好一门课程树立信心很重要。

我感受到大学数学的学习和中学数学的学习是不样的。现在,我不再有那么多需要识记的结论。唯一需要记住的只是数目不多的一些定义、定理和推论。老师也不会给出固定的解题套路。因为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不同,它更要求理解。只要充分理解了各个知识点, 遇到题目可以自己分析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所以,学习高等数学,记忆的负担轻了,但对思维的要求却提高了。每一次高数课,都是一次大脑的思维训练,都是一次提升理解力的好机会。

每门专业课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我们的学习不能停留在以解出答案为目标。我们必须知道解题过程中每一步的依据。渐渐地,我发现如果没有真正明白每个定理的来龙去脉,就不能真正掌握它,更谈不上什么运用自如了。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学习每一个定理的推导。有时候,某些地方很难理解,我便反复思考,或请教老师、同学。尽管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但我却认为非常值得。因为只有通过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才是掌握得最好的。


欢迎报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理学院

三届“校园开放日”暨招生咨询会活动来啦!

开放日时间:

2019年6月25日8:30—16:00

招生咨询地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北院

参会其他院校:

已邀请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前来参加,为考生答疑解惑,提供权威的院校介绍和专业解读(参会高校持续更新)。

<点击关键字,获取2019年招生资讯>

201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招生简章

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冶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来源:理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招办

编辑:翔子、潘悦鑫、曹立、陈宇航

校对:王瑶

审核:文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